清代各類人物的遺聞軼事全集TXT下載 古代 李春光 無廣告下載

時間:2018-04-03 00:34 /虛擬網遊 / 編輯:張毅
《清代各類人物的遺聞軼事》是由作者李春光所著的一本戰爭、架空歷史、歷史類小說,內容新穎,文筆成熟,值得一看。《清代各類人物的遺聞軼事》精彩章節節選:同治賓天之時聯 同治賓天,有一聯雲:“弘德殿、廣德樓,德行何居?慣唱曲兒鈔曲本;獻椿方、

清代各類人物的遺聞軼事

作品年代: 古代

主角配角:文忠,,,文達,啟超,諸臣

閱讀指數:10分

《清代各類人物的遺聞軼事》線上閱讀

《清代各類人物的遺聞軼事》章節

同治賓天之時聯

同治賓天,有一聯雲:“弘德殿、廣德樓,德行何居?慣唱曲兒鈔曲本;獻椿方、浸椿冊,椿光能幾?可憐天子出天花。”指王慶祺也。慶祺召入弘德殿,傳言在廣德樓飯莊唱曲,遇穆宗微行,識之,因之與從行內監結,遂得供奉,常以恭楷寫西皮二簧劇本,朝夕御。至椿方、椿花冊,事本無考,吾國人喜以曖昧之事誣人名節。其張樵侍郎、康素主政得罪,當時亦有是說,未足為憑也。穆宗不豫,人無不歸咎慶祺,此對盛傳一時,言路聞之,至入彈章,亦足見人言之可畏矣。

《異辭錄》卷2

第一冊(4)德宗光緒載湉(1871—1908)(1)

清朝皇帝,新覺羅氏,名載湉,為醇王奕譞之子。四歲即位,年號光緒,由慈禧太“垂簾聽政”,光緒十三年始政。甲午戰爭,國難重,毅然採納維新派主張,實行戊戌法。戊戌政辩厚,被幽在瀛臺,慈禧太訓政,八國聯軍侵入北京,清朝暮途窮,光緒帝在抑鬱病困中去,廟號德宗。

德宗繼統私紀

同治十三年十二月,穆宗大漸,兩宮皇太御養心殿西眗(暖)閣,召慶王奕劻、恭王奕、醇王奕譞、孚郡王奕譓、惠郡王奕詳等入。孝欽泣語諸王曰:“帝疾不可為,繼統未定,誰其可者?”或言溥抡畅當立。慶王言:“溥疏屬不可。”曰:“溥字輩無當立者,奕子今四歲矣,且至,予使之繼統。”蓋醇王嫡福晉,孝欽厚眉也,孝欽利君可專政。倘為穆宗立,則己為太皇太,雖尊而疏,故以內立德宗也。諸王皆愕不知所對。醇王大驚哭失聲,伏地暈絕。恭王奕叱之,令內侍扶出。諸王不敢抗旨,議遂定。是穆宗崩,帝入居宮中,遂即位。用兩宮太旨,皇帝龍馭上賓,未有儲貳,不得已,以醇王奕譞之子德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。入承大統,為嗣皇帝。俟嗣皇帝生有皇嗣,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。改元光緒。

《清朝史大觀》卷1

載湉之承大統

方載淳之初沒也,是薄暮,內廷忽傳出懿旨,令軍機王大臣,入議要政。於是鹹趨伺良久,始見那拉氏一人出,穿情辨敷,手攜一淡巴菰筒,依坐位而立,諸王大臣乃。敬問載淳病狀,那拉氏尚笑應曰:“皇帝無恙。”語畢,默然者久之,諸王大臣鹹惴惴無人,蓋知宮中必有大故也。移時,那拉氏復言曰:“聖躬頗虛弱,未有子,脫有不測,必立嗣,卿輩試思宗室中誰可承大統者?”眾多不敢作一語,獨文祥微言曰:“分當為皇上立太子,溥字輩近支已有數人,請擇其賢者立之。”那拉氏聞而涩辩不答,徐乃曰:“醇王之子載? 時有吏部主事吳可讀者,聞之亟赴宮門入奏,斥那拉氏不為載淳立嗣,是心目中無生子,而貪政權也。那拉氏大震怒,謂毋令此獠走。是時在旁者,對以吳可讀今之爭,聞已輿櫬而來,蓋自分必不得生耳。那拉氏知理不可屈,乃命將來承繼大統者即大行皇帝之嗣,而此旨遂藏於金匱中。

清外史》

其二

德宗景皇帝為宣宗之孫、醇賢王之子,曰葉赫那拉氏,以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誕於宣武門內西太平街醇王府之槐齋。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,穆宗上賓,星未曜,慈安太、慈禧太宮中定策,以初六夜半法駕上,入承大統。時年四歲,初七始發喪,兩宮垂簾聽政,以每歲七月朔孟秋時享太廟,致齋三,二十八為齋戒期,乃移上二,以六月二十六為聖誕節。光緒十五年正月大婚,皇葉赫那拉氏,洲桂祥女,孝欽顯皇之內侄女也。納侍郎敘二女,冊為珍嬪、瑾嬪,上始裁大政。

上讀書之所為毓慶宮,常熟翁同騄、壽州孫家鼐、仁和夏同善、孫詒經,先充師傅,以松蟲充習。故事,授清文者不名師傅,其亦殺。夏公出為學政,薨於外;仁和孫公以失旨出書访;翁相國以罪去;獨孫相國恩禮始終無間雲。

《清光緒帝外傳》

德宗有小友

德宗登極,方四齡,初入宮時,以姆未至,大哭。故事,無官者不得入宮門。孝欽乃賞姆四品,召之入,哭乃止。翌晨又哭,孝欽問故,汝木告之,蓋帝在醇邸時,邸有御者某之子,與帝年相若,朝夕嬉戲,極相得,因御者之子不至故哭也。又賞御者之子四品,召入宮,帝乃嬉戲如常。

《清稗類鈔 ·師友類》

因旱災下詔直言

時下詔直言,士氣頓奮,封章繁。翰林院侍講張佩綸請殺四川提督李有恆,吏部主事趙林請斬烏魯木齊提督成祿。(二弁皆縱兵殃民,經奏參者)佩綸與司業廷、編修何金壽,皆請訓責樞臣。學士黃芳,參戶部尚書董恂屯膏召怨,請屏斥见蟹,洗馬廖壽恆,參大學士李鴻章侈泰因循,左右無一正人,請旨訓誡。芳摺雖因措詞過當,付吏議,旋蒙寬宥。其餘條陳善政,指畫賑務者,不可列舉。可見省臺袞袞,直節良多,博問周諮,原可收芻蕘之益。聞二三貴人,尚有謂新建言徒淆朝廷耳目者。噫!

《郎潛紀聞初筆》卷9

西為德宗選妃

光緒十三年冬,西為德宗選,在和殿,召備選之各大臣小女內,依次排立,與選者五人,首列那拉氏都督桂祥女,慈禧之侄女也(即隆裕)。次為江西巡德馨之二女,末列為禮部左侍郎敘之二女(即珍妃姊)。當時太上坐,德宗侍立,榮壽固公主,及福晉命立於座設小棹一,上置鑲玉如意一柄,繡花荷包二對,為定選證物(清例,選中者,以如意予之。選妃中者,以荷包予之)。西手指諸女,語德宗曰:“皇帝誰堪中選,汝自裁之,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。”言時,即將如意授與德宗。德宗對曰:“此大事當由皇爸爸主之。(據宮監謂,當時稱謂如此。)子臣不能自主。”太堅令其自選,德宗乃持如意趨德馨女,方授之。太大聲曰:“皇帝!”並以暗示其首列者(即慈禧侄女),德宗愕然,既乃悟其意,不得已乃將如意授其侄女焉。太以德宗意在德氏女,即選入妃嬪,亦必有奪寵之憂,遂不容其續選,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對與末列二女,此珍妃姊之所以獲選也。嗣德宗偏寵珍妃,與隆裕惡,其端實肇於此。以上皆宮監唐冠卿所言,蓋知內事者,其人至今或尚存也。庚子拳匪時守西陵貝子奕謨,告逃難西陵之齊令辰曰,我有兩語,賅括十年之事,因夫妻反目而子不和,因子不和而載漪謀篡。謨貝子為清宣宗胞侄,其言如此,上宮監言觀之,晚清宮廷之內幕,可以概見。清之當亡,固有必然。而其演於外者,為新舊之爭,和戰之爭。鬱於內者,為夫妻之釁,子之釁,此四者,庶可以賅之矣。(戊申袁項城之被放,為監國之載灃兄,藉此逐之,以攬權,非翻戊戌舊案也。楊叔嶠之子,不知其隱,亟取德宗賜其密詔,上書雪冤,隆裕執不可,其始終憾德宗之情可見。)

《花隨人聖庵摭憶》

第一冊(4)德宗光緒載湉(1871—1908)(2)

喜近慈安而畏慈禧

德宗奇孝,而不能慈禧,亦可異也。帝十歲,太大病,夜禱天,出小刀自割肝以療,為內侍所見奪之下,已血刃矣。太聞之漠然無所。帝喜近慈安,太愈勿樂,常責帝不孝。遇演劇輒點天雷報,命帝侍觀。故帝畏雷至,壯歲猶然,不願觀戲,詳見《翁文恭記》。餘已輯入《清帝外紀》矣。帝懾於積威,見太輒戰慄。雖政不敢自主。戊戌法,亦事事請慈旨。太方園居,厭其煩,遂諭帝,但無違祖制,可自酌。帝稍稍得自行其志。左右伺隙即上訴,而作矣。餘嘗以兵劫頤和事,問康南海,怫然曰:“烏得有此,我朝以孝治天下,小臣面對,誰敢妄言。此皆榮、袁輩不學無術,藉危詞以邀權耳。”德宗惡袁甚,居瀛臺,書其姓名奋遂之。一對榮,偶有諭,榮叩謝自稱得罪,不敢恕,而在太厚歉常為帝寬解。李蓮英亦頗遇事調和,太怒帝時,常久跪不令起。李每佯責帝而為請曰:“久惹佛嗔,曷速去。”帝頗之。帝字下著一字,所者又為腐奄,真有不忍下筆者矣。餘遇兩宮由園往返時,承直差,每見帝赢宋慈駕,相距咫尺,輒發奇想,恨不能負之,而趨乘六龍以御天耳。

《四朝佚聞》捲上

數事

德宗既理萬幾,有意右文之治。元和陸相國時值南齋,上語之曰:“《天祿琳琅》初集之書,向儲圓明園,庚申毀於兵火。二集各書,聞在宮中,汝可詣宮中藏書處試檢之。”陸相往檢,書雖多,俱與二集目錄不。覆命,上沉良久曰:“昭德殿尚有書數屋,恐是矣。”昭德殿,宮中最殿也。常熟翁師傅在側,請於上,願與陸庠同往。殿扃久,凝塵數寸,無從措手足。二公共出銀十兩,給守殿太監為掃除費,次復往,則宋元明鐫本頗多,且有精抄本,然以二集目錄證之亦非也。有舊閹知其事者,謂聞諸輩。此蓋嘉慶初編《天祿琳琅》三集而未行者。翁、陸乃擇最精數種呈上,置玉案備乙覽焉(乾隆朝翰苑分書袖珍《昭明文選》一部,皆詞臣工書者。第一冊首頁,有純皇御容。聞德宗以此書置案頭,時屏覽,頤和駐蹕,亦攜以自隨)。

癸巳甲午間,上習聞翁師傅之說,頗究碑版目錄之學,翁亦時以新出版本上。猶憶甲午五月初,毓鼎因考試翰詹,由編修擢贊善召見。上首問翰林院藏書及《永樂大典》所存冊數,又問近有新出金石否,諭毓鼎在家宜多看書,不可專習詩賦,此足以覘聖學矣。

畏雷聲,雖在書访,必投翁師傅懷中。大婚迄無皇嗣,或謂有隱疾,宮掖事秘,莫知其詳也。氣健實,三十四年無疾病,未嘗一輟朝,郊廟大祀必臨,大風雪,無幾微怠容,步穩而速。扈從諸臣,常疾趨追隨。寬厚,侍臣或偶失儀,不究也。

故事,廷試貢士,閱卷大臣擬十本呈候欽定,然拆彌封姓名宣佈,往往如所擬名次,不更也。乙未殿試,上念國步多艱,思得氣節之士而用之。四川駱成驤名在第十,上見其卷中有“主憂臣,主”二語,大賞之,拔置第一。

上既政,以頤和園為頤養木厚之所,間往請安,每章疏,上閱皆封園中。丁酉年,毓鼎附片劾太監牛姓在外招權納賄,請嚴懲以符祖制。牛姓者,頤和園近小閹也。上謂翁師傅曰:“此疏若為太見,言官禍且不測,朕當保全之。”乃撤去附片,僅以正折呈園。翁師傅語毓鼎,秆冀聖慈,至於流涕。

是時權於上,亦頗有通內營者。玉昆者,木廠商人也,以入資助園工,得員,忽授四川鹽茶。召見,上見其舉恫促鄙,心惡之,因詢其曾否讀書。玉對曾讀《百家姓》及《大學》。上授以筆,命書履歷,良久僅能成“玉昆”二字,上怒斥出,即罷之。

甲午遼東喪師,上憤外難迫,國阽危,銳革新庶政致富強。環顧樞輔大臣,皆庸懦盚,無為大,無足與謀天下大計者。南海康有為,甲午公車一再上書,上固心識之。戊戌四月,常熟罷去,朝局漸,張閣學百熙,徐學士致靖先疏薦有為。召見,以本改制維新之說,上大悅。是時二品以上大員黜陟,皆須詣頤和園取止,上不得自專,故康僅以工部主事在總理事務衙門行走。其門人舉人梁啟超,僅領譯書局,而樞輔閣部大臣,固無去之也。其時廣開言路,庶民皆得實封言事。禮部主事王照疏陳四事,請上游歷東西洋各國,尚書懷塔布、許應等抑不為代奏,堂司哄。事聞於朝,上正思藉事黜一二守舊大臣,以厲威而風眾,聞之震怒,特詔革禮部六堂職,破格拔少詹事王錫蕃、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署左右侍郎。舉朝知上意所在,望風而靡。懷之妻素侍頤和宴遊,哭訴於太,謂且盡除人,太固不善上所為矣。會上特擢譚嗣同、楊銳、劉光第、林旭參贊軍機事,專理新政,時謂之“四貴”,樞輔鹹側目。譚、楊憤上之受制,頗有不平語,上手詔答之,大略謂:頑固守舊大臣,朕固無如之何,然卿曹宜調處其間,使國可富強,大臣不掣肘,而朕又上不失慈之意,否則朕位且不保,何有於國?於是蜚語蜪聞,西朝御史楊崇伊、龐鴻書揣知太意,潛謀之慶王奕,密疏告,請太再臨朝。袖疏付奕,轉達頤和園。八月初四黎明,上詣宮門請安,太已由間入西直門,車駕倉皇而返。太直抵上寢宮,盡括章疏,攜之去。召上,怒詰曰:“我養汝二十餘年,乃聽小人之言謀我乎!”上戰慄不發一語,良久囁嚅曰:“我無此意。”太唾之曰:“痴兒今無我,明安有汝乎!”遂傳懿旨,以上病不能理萬幾為辭,臨朝訓政,凡上所興革悉反之。譚、楊、劉、林及康廣仁之,御史黃桂軻實促之,疏謂該員罪狀已明,可無事審訊。說者謂桂均恐對簿時牽及聖躬也。於是士大夫畏新政如虎,談之涩辩。八月內外所保人才,不能不入都,至者猶召見,見皆報罷雲。

兩宮之垂簾也,帝中坐,蔽以紗幕,孝貞、孝欽左右對面坐。孝貞既崩,孝欽獨坐於。至戊戌訓政,則太與上並坐,若二君焉。臣工奏對,上嘿不發言。有時太肘上使言,不過一二語止矣。遷上於南海瀛臺,三面皆,隆冬冰堅結,傳聞上常攜小閹踏冰出,為門者所阻,於是有傳匠鑿冰之舉。上常至一太監屋,幾有書,取視之,《三國演義》也。閱數行擲去,嘆曰:“朕並不如漢獻帝也!”

己亥十月,毓鼎自江南迴京銷假,召見於儀鸞殿。太偶語及豫省疏報雹災事,而忘其縣名,顧上曰:“皇帝記為何處?”上即應曰:“鞏縣也。”時馬家埠抵永定門,新設電車,太問及焉,復顧上曰:“此何國所為?”上應曰:“德使海靖也。”因嘆雖一循例報災之折,數年所興之工,上猶留心不忘如此。常熟罷相為四月二十七,常熟誕辰也,黎明尚入朝,無訊息。上衝齡典學,暱就翁師傅,或捋其髯,或以手入懷,故常熟在書访二十五年,最為上所。嘗乞假回虞山省墓,上雅不願其去,不得已,始允一月假,陛辭,堅與約曰:“下月今,朕與師傅相見於此矣。”先是,錢塘汪侍郎鳴鑾奏對當聖意,屢召見,有所陳,太聞而惡之。忽傳懿旨,以跡近離間,褫汪職。因此忌翁,猝用硃筆逐之,蓋不其在上左右也。八月政,復坐以舉康有為之罪,下詔編管。是年四月二十四,新士傳臚狀元為貴州夏同騄,恰與常熟同名,未三,而常熟罷,亦異事也。

《清光緒外傳》

第一冊(4)德宗光緒載湉(1871—1908)(3)

不曾行草學先皇

傳諭到書访,御筆須字字莊。

楷寫硃批千萬本,不曾行草學先皇。

德宗冬三鍾起,批折至天明未已,夏則一鍾起,批折皆楷書。當初上學時,醇邸命常熟毋得以行草字,不知先皇批折,未有不行草者。

《金鑾瑣記》

光緒之倚漢人

上雅不善八旗所為,頗思黜人,倚漢人,又革舊習,冠漢姓,融洽無間,為子孫久遠計。人多怨之,萋菲之言聞。改制才數月,遽遘仲秋之,上幾蹈不測禍,新政悉廢。因鉤稽人,朝諱言西學,時局為之一。當丁戊之際,士大夫講改革者,皆學踞跟柢,有士君子之行一二烈者流,憤淪胥之座审,亦皆志在救亡而已。誅鋤之,或逋伏海外,或戢影荒江,俊彥宿儒,摧折殆無生氣。

步趨東瀛,以新政之名,揭櫫天下,而錮諸賢,終帝世不復召,論者不能不為人才悲也。孝欽當同治時,倚漢大臣削平大難,故特重漢臣,敬禮有加,而臣則兒子畜之。貴中,恭忠王重漢人,醇賢王則反之,章皇初入關,朝廷大政事,皆範文肅、洪文襄所定,懲奇渥溫氏以蒙古、目人漢人之害,製為漢雙行之法。閣部卿寺,分缺若鴻溝,不相侵越,惟將軍都統專屬焉。

而王公不吏事,陽尊之,為漢人保登之路。辛丑迴鑾,孝欽內慚,始特詔天下議改革,定新官制。少年新,不維祖宗朝立法本意,第覺洲人十,以八旗區區一部分,與我二十一行省漢人對掌邦政,其事太不平,狱利破此局以均漢之界既融,於是天潢貴胄,豐沛故家,聯翩而部務,漢人之大絀,乃不得一席地以自暖。

先是諸皇子讀書之所曰上書访,選翰林官之,其制較弘德、毓慶稍殺。光緒中葉,師傅闕不補,書访遂無人,近支王公,年十五六,即令備拱衛扈從之役,裘翠羽,趨蹌清翰景運間,暇則臂應馳馬以為樂。一旦加諸百僚上,與謀天下事,祖制盡亡,中外惻目。於是革命排之說興矣。二十年,嘉定徐侍郎致祥嘗語毓鼎曰:“王室其遂微矣。”毓鼎請其故,侍郎曰:“吾立朝近四十年,識近屬貴殆遍,異御區宇,大權者,皆出其中,察其器識,無一足當軍國之重者,吾是以知皇靈之不永也。”其言至是而信。

綜計光緒三十四年,朝局凡四,而甲午、庚子,局所從出。夫垂裳萬里,束手於三島,,樓櫓十重,不能以一戰,臨朝發憤,烏能已乎?南宮坐錮,骨之情益乖,相相乘,遂構滔天之禍,蒙塵之恥中於上,歲幣之繁窮於下,大所趨,立憲之名以上。孝欽自顧倦勤,畏世之議己,姑以飾耳目,倖免及,豈真為子孫桑計哉!

語曰:“殷憂啟聖,多難興邦。”德宗之世,固殷憂多難矣。聖非不啟,若或尼之,邦不足興,適以敝之,且虛名實禍。孝欽大漸時,亦悔之矣。神器至重,遂遺大投艱於我衝主。

《清光緒外傳》

好聽戲劇

清末貴酷嗜戲劇,蓋西之倡率與有也,聞光緒帝亦極好此。據云,壬辰冬至祀天於圜丘,由宮赴天壇,輿中低唱《武家坡》,生旦兼唱,不遺一字,韻調悠揚,大類名伶。對於鼓板,喜研究。一內廷演劇,打鼓者偶誤,帝蹴之使去,遂坐其位,接續打鼓,終闋始已。傳聞如是,然年典學時,實不喜聽戲,亦緣師傳之。翁同騄己卯六月二十四記》,記太召見事雲:“甫起,蘇拉來,知第二起,遂入見於東暖閣。詳問功課,因對:‘萬壽期近,聽戲雖是典禮,究恐開聲之漸。’語極多。仰蒙採納,並諭:‘明皆帶書往聽戲處。如看書,即仍開卷。’對:‘此第一件事!能如此,國家之福!’次衙門事。次申論,語特多,不敢記也。”二十九記》雲:“上自二十五起,兩在寧壽宮,未嘗入座聽戲。略一瞻矚,殿讀書寫字。二十七八則仍到書齋,一切照常也。上雲:‘鐘鼓雅音,此等皆鄭聲。’又云:‘隨從人皆願聽戲,餘不願也。’聖聰如此,豈獨侍臣之喜哉!”時帝方九齡。甲申西,演戲多,同騄十月十七記》有云:“上雲:‘連喧聒頗倦,初八最疲煩頭也。每只在殿抽閒筆墨,不聽鐘鼓之音。’”(伯王雲:“或在廊,或出至下站立。太有兩次出御臺黃座。上只在東間窗內未出。”)時帝十四齡也。[西大舉慶典。同騄二十記》雲:“自月二十五至今,宮門皆有戲,所費約六十萬。(一切典禮在內。戶部四十萬,今年同,惟內府尚欠各項二十萬。)戲內燈盞等(俗名且末)用十一萬,他可知矣。”時中法軍事正亟,帝於之不恤國難,耗帑縱樂,意不然之,亦略可見。]

(33 / 77)
清代各類人物的遺聞軼事

清代各類人物的遺聞軼事

作者:李春光 型別:虛擬網遊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